關于“海難”想必大家都是有所了解的,是電影中經常會出現的題材,比如說著名導演李安于2012年發布的電影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便細致的描繪過關于海難的種種際遇。事實上很多電影都是取材于現實的生活。在77年前,中國一位水手便有過一次同樣驚心動魄的海難經歷。
這位水手就是潘濂,1918年出生在海南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,他的這段傳奇經歷是從潘濂18歲的時候開始的。1936年父親拖朋友將年僅18歲的帶去香港輪船上當學徒。1939年,正逢二戰爆發,英國大量招募中國海員。潘濂便在那時候簽約了英國“貝洛蒙”號商船。在貝洛蒙號商船當上了二等侍應生,執行在大西洋上運輸戰略物資的任務。
1942年11月23日下午,在大西執行運輸任務的貝洛蒙號遭到了德國U-172型潛艇的襲擊,貝洛蒙被兩枚魚雷擊中,商船上55名船員,只有6人幸存了下來。其中自然包括了潘濂。
只不過在船快速下沉的過程中,唯有潘濂穿上救生衣,并且及時的跳下了船。在飄蕩了一個多小時后找到了一個“井”字型的木筏。令潘濂意想不到的是,木筏上還有一個鐵箱子,里面有接近140升的淡水。除吃之外,還有餅干巧克力以及一些工具等等。這對此時的潘濂來說簡直是比在過去中了彩票還要的高興,雖然食物和淡水不多,但也足夠讓他支撐一會兒了,在這段時間里潘濂重新修整了一下破爛的木筏。為收集可飲用水,潘濂將頂篷傾斜,以收集積水。
潘濂為避免在睡覺的時候,被海浪打入海中,潘濂經常就在手腕中系一條繩子栓在木筏之上。防止落水沖散。
當然在海上最難獲得的除了淡水之外,還有食物。海上能夠作為食物的基本只有兩種,一個是魚類,一個則是飛來的海鳥。海鳥是比較難以遇見的食物,一般在木筏上偶爾能夠抓到幾次,每次都會吃很久。所以潘濂的主要食物還是魚類。為了能夠釣到魚,潘濂將鐵盒里的手電筒的彈簧取了出來,做成了魚鉤,不過彈簧很小只能釣到一些小魚,為了釣大魚,潘濂冒險將木筏中的鐵釘取出,做成鉤子,沒有想到的是潘濂居然有的時候還能釣到小鯊魚,鯊魚的血能止渴,肉能夠切成片晾干,是海上難得的美食。
在海上漂流的時間里,潘濂錯過了兩次逃生的機會,先是一艘貨輪,然后是一群美國海軍巡邏偵察機。1943年4月5日,潘濂躺在木筏里已是精疲力盡,幾乎要放棄求生的念頭,可是他忽然發現,海水的顏色已經開始慢慢的變淡了。這意味著離陸地越來于近了。1943年4月6日,歷經133天的千辛萬險,潘濂終于是飄到了巴西海岸。被一個一家巴西漁民救起。在巴西休養4周后,被送往了英國。一時間也是轟動了英國,潘濂被授予大英帝國勛章,皇家海軍把他的海難經歷編成生存技能手冊。一直到1991年,潘濂在美國布魯克林去世。年72歲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