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視劇《山河明月》在播出之前,宣傳吊足了觀眾的胃口。
名導高希希,演員陣容更是相當豪華:美貌擔當穎兒、張芷溪,人氣男主馮紹峰、何晟銘;
還有一眾老戲骨,陳寶國、張豐毅、王姬、王勁松、張光北、畢彥君......隨便一個拎出來都能扛起一部戲。
最讓人期待的,還是本劇的題材。
故事講述明朝朱元璋的四子朱棣,從青澀到成熟,開創“遠邁漢唐”的歷程。
儼然一部重金打造,歷史考究的史詩級巨制。
制作方可謂千方百計的“暗示”觀眾,他們拍了一部很認真的歷史劇,與以往那些專注宮斗、瞎改歷史的“妖艷賤貨”不同。
隨著該劇的播出,這打臉聲啪啪的響。
評論區罵聲滿地:
吐槽的點,大致就是——
場面浮夸,剪輯凌亂,配樂莫名其妙,老戲骨沒用對地方。
明明號稱是正劇,劇本卻如兒戲。
一個典型的例子:
諸如此類的“黑”明橋段有不少,皇太極看了都搖頭。
一個不愿承認的事實是,該劇又落入了俗套。
話說,這年頭想看部正經的歷史劇,真不容易啊。
翻開小本本,恐怕只能請出多年前的這些經典作品了......
2000年前后,《還珠格格》和《康熙微服私訪記》火遍大江南北,古裝輕喜劇成為主流。
本劇,則打破了這個格局。
關于它是否還原了歷史,眾說紛紜,但很肯定的一點,它拍出了漢朝的優美。
其中,李樂飾演的霍去病,是全劇公認唯二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。
他劍眉星目,在一身戰服的襯托下,散發著朝氣蓬勃的少年氣。
很多網友給出這樣的評價——根本無需談及演技,李樂就是霍去病。
另一個不用說就是陳寶國。
記得胡玫導演說過,有一場戲,劇中劉徹面對著千軍萬馬,眼神中燃氣希望之情,可實際拍攝,陳寶國面對著的,是空無一物的草場。
講真,這就是演技吧。
不僅展現了漢武帝的英雄謀略,還讓觀眾看得心潮澎湃。
這部劇把康熙跌宕起伏的一生,刻畫得細膩、隆重。
他是孩子,出生喪母,沒有父親的關懷,只能依靠老祖母;
至今,康熙在正大光明牌匾下的訓話,仍是當之無愧的名場面:
大清的心頭之患不在外面,而是在朝廷…… 咱們這爛一點,大清國就爛一片。 你們要是全爛了,大清國各地就會揭竿而起,讓咱們死無葬身之地呀! 想想吧,崇禎皇帝朱由儉,吊死在煤山上才幾年呢,忘啦?! 那棵老歪脖子樹還站在皇宮后邊,天天地盯著你們吶! 正大光明這四個字,說說容易,身體力行又何其難吶。
不得不說,明叔的魅力無窮。
從此愛上陳道明。
他辜負了第一任皇后,使她死于血崩;
康熙這一生,是偉大的一生,也是孤獨的一生。
直到現在《大秦帝國之裂變》,都讓人感慨其劇本的宏大。
編劇在改編的過程中,最大程度保留原著的精彩。
臺詞很是絕妙。
劇中,秦孝公對衛鞅的連環四問,經典永流傳。
不能變? 法立如山。 不能緩? 法貴時效。 不能減? 減刑潰法。 不能特赦? 法外無恩。
一句“法治,誅行不誅心”,點中禮制治國、治民的要害,展現了秦國朝政論策的開明,國產劇的格局瞬間被打開。
同時,這部劇之所以這么成功,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:角色實在太過經典。
李立群的魏惠王,貪小自大,目光短淺,終使國家衰落。
每個人物在戲骨的演繹下,都立體飽滿,無限貼合歷史中的原型。
此外,劇集恢弘大氣、制作精良,拍出了那個七國爭雄,百家爭鳴,萬馬齊喑的時代。
不禁讓人看時,激情澎湃;看后,陷入沉思。
《大秦帝國之裂變》也因此成為無數人每年的必重刷。
由于歷史劇宏大的背景,使得劇本很難把控。
古裝劇大多往“宮斗”上靠攏,展現后宮的情情愛愛、爾虞我詐,鮮少涉及前朝政治。
然而,《雍正王朝》出現了。
該劇常被拿來與《康熙王朝》比較,過半數人認為:
“沒看《雍正王朝》時,覺得《康熙王朝》多好看;
看過《雍正王朝》,才知道《康熙王朝》有多不好看?!?/p>
在廠長看來,二者的亮點不同。
《康熙王朝》是獨角戲,該劇則不重敘事,不重演技,重點在塑造了80后一代人對清朝政治的認識。
屬于教科書級別的。
這是一部真正探討權力如何運作,以及巨大毀滅效應的杰作。
無形之中揭示一個道理——
盲目追逐權勢,即使短暫擁有過,最后也不過是白茫茫一片的虛無結局。
這部劇,可謂是囊括了上述幾部劇的精華,該劇于2007年播出,15年過去,依舊無人超越。
被12萬人打出9.7分,當之無愧的國劇之王。
在它面前,《權力的游戲》只能改名叫《權力的斗毆》。
是的,這部劇代表了內地的最高水平。
它格局大,眼界開闊,拍得不單是大明王朝,還是“現實的社會活在歷史中”。
所有的人與事,彼此牽涉,彼此牽制,彼此牽動,無一個自由。
從上至下,每個階層都看個透徹。
把制度中腐敗的肌理,即封建皇權的原罪一層一層剝離開來。
真應了劇中的那句臺詞:文官袍服上織的是禽,武官袍服上繡的是獸。穿上這身袍服,你我哪個不是衣冠禽獸。
劇中嘉靖說,你們這些人有些是云,有些是水,所做的事情不同而已。都是忠臣,沒有奸臣。
只有好,沒有壞,是嘉靖太單純?
不不不。
他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罷了。
沒有真正的賢臣。賢與不賢有時候也由不得他們??辞宄?,賢時便用,不賢便黜。
非黑即白,才是真實。
你為我用,才是生存之道。
很多觀眾看過劇,開始替嚴黨翻案、替徐階翻案,體諒他們各有苦衷,有好有壞。
不歌頌皇帝,不批判忠奸,本劇高級的地方在于,把視野放在高處,俯瞰歷史。
如此格局,前無古人,后無來者。
說法或許夸張了些,但看看現在的很多劇,好像又十分恰當。
有一說一,好劇和爛劇的差距,從籌備階段就已見分曉。
有的人,眼中是鈔票和流量。
有的人,對作品有抱負和野心。
編劇談及《大明王朝1566》很自豪——
這部戲,要讓任何文學藝術門類的人看了,不敢小瞧電視劇。
我敢在這里說一句,我們這部電視劇出來之后,不管你哪個界,文學界的、史學界的,方方面面的,最后都得承認,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學作品。
講真,這樣的膽量和魄力,影視圈后繼有人嗎?
我們不確定。
但有一點肯定,便是國產歷史劇曾擁有過一批優秀的影視人。
其實,從上面幾部經典能看出,咱們觀眾并不苛刻。
誰都明白,戲劇是一場戲,不是歷史,更無法做到100%還原歷史。
劇集既要吸引人,考慮故事的精彩程度,同時又要拍得合情合理。
不能為跟風、一味討好觀眾,而放棄對質量的追求。
反觀那些被罵爛的劇,既沒有歷史的厚重,又沒有畫面的質感,實在是味同嚼蠟,如此白白地糟蹋一眾好演員,誰能不意難平???
關鍵詞:

